2024年3月30日《無錫日報》報道(轉載自《無錫日報》)
本報訊 近日,在全國率先系統開展藍藻治理的無錫接到一條好消息:在深井加壓控藻技術加持下,云南星云湖最近多項水質指標已改善至接近IV類,與4年前的劣V類狀況相比有了明顯好轉。“無錫治水的多項技術入選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、水利部關鍵技術推廣目錄,已在10多個省市落地運用,形成了湖泊治理‘新質生產力’。”市河湖治理和水資源管理中心負責人說。
水體污染負荷超限,藍藻大面積集聚,成為部分湖泊亟需解決的問題。2007年后,無錫以政府和企業協同方式對太湖進行科技治藻:改進藻水分離站工藝,研發車載式、船載式藻水分離新裝置,全市單站點藻水日處理能力由最初的500噸增至5000噸;研發高效渦井機械化打撈平臺,使近岸打撈能力提升30倍……依托這一項項新技術,無錫2007年至2023年累計打撈藍藻2109萬噸,相當于去除了氮5631噸、磷1425噸。
應急處置和從源頭預防控制同步推進——全國首創的治藻新模式讓無錫治太效能顯著提升。在梅梁湖中央看到,碧波蕩漾的湖面上5個鋼架結構“小房子”基本建成,每個“小房子”前有3條呈雞爪型分布的圍隔。“這是在錫研發的深井加壓控藻平臺,‘小房子’下面是70米深的控藻深井,在風力、圍隔和渦井取藻裝置下,藻水被‘吸’入深井里,藍藻細胞在壓力作用下變‘癟’沉至底部,再由動力裝置從管口‘排’出,受壓藍藻自然下沉至湖底、自然分解。”無錫德林海公司研發總監潘正國說,平臺1小時可處理藻水1萬多噸,為近岸藍藻人工打撈方式的60倍以上。“至5月梅梁湖這一平臺將達10余座,屆時治藻陣地將從近岸延伸至整個湖面,可消除藍藻大面積集聚現象。”目前,這一模式已在安徽巢湖、云南星云湖推廣。
從治藻走向湖泊生態系統治理,無錫治水科技再度出新。為減少絞吸式清淤對水體的擾動,解決淤泥處理用地問題,我市推出全國首個常態化精準清淤整裝成套技術裝備:表層淤泥被自然水流“推”入集泥器內、在重力下脫水減容,再被吊籃吊出水面濾水、形成含水率不到40%的干泥后還田。目前,這一治水“利器”已受到云南、安徽等地水利部門的認可并投入應用。我市還建立全國首家湖泊生態醫院,開啟了湖泊精準監測、把脈和治理的先河,目前已在蠡湖投用。“去年太湖首次被生態環境部評為良好湖泊、太湖無錫水域2007年以來首次全年未發生湖泛,離不開科技治水,今后還將加強湖庫治理基礎設施平臺建設。”市河湖治理和水資源管理中心負責人說。(朱雪霞)